个人、团队、品牌,甚至一个新开的植物生活馆,若没有一个贴合情感的名字,很多美好都可能被埋没。17一起草名字,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点。它不是简单的字词拼接,而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力,一次把自然与商业语言连接起来的尝试。17代表着17种视角、17次迭代、17次思辨,仿佛在草木的声音里进行一次头脑风暴。
第二步,进入命名工作坊:线上线下混合,提供清新的自然视觉氛围、友善的讨论规则,以及可落地的时间线。第三步,17位参与者各自提交5-7个候选名,随后进入互评阶段,删除重复、去除生僻,保留最有生命力的选项。第四步,专业命名师进行筛选与风格对齐,进行商标与域名的初步核验,给出3-5个“可落地”的备选名,并附上情感锚点和传播策略。
我们强调,名字不是终点,而是一条通往市场对话的起点。我们设计的流程还有一个重要维度,就是跨行业的互相借解。无论是科技、农业、艺术还是本地服务领域,来自不同领域的洞察力都可能把一个名字推向更广阔的传播空间。参与者在工作坊中不仅能感受到专业的指导,还能体验到一种共同成长的温度。
我们鼓励把自然的意象、地域语言、产品功能性和情感诉求融入到命名框架里,让候选名像种子一样在时间里慢慢发芽,最终落地为一个有温度、有故事的品牌表达。也许你现在还没意识到,但名字的每一次迭代都在悄悄塑造你的市场对话方式,决定你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。
案例一来自一家植物护理品牌,借助17一起草名字的工作坊,最终定名为“草岚”。这个名字把草本与风岚的意象结合,传达出清新、自然、温和的品牌气质。它在商标与域名的可注册性、视觉风格的一致性,以及传播语境的连贯性方面都表现良好,市场测试显示受众对“草岚”有强烈的情感认同。
案例二则是一个社区花市项目,通过工作坊产出“青叶集”等备选名,结合本地语言和社区文化,最终落地的名字在社区传播中更易被记忆,且便于线下活动的品牌化传播。案例三来自一家室内植物品牌,将核心名定为“绿峰”,强调成长、跃升与自然的结合。最终的命名方案在各类渠道上都能保持一致的叙事节奏,帮助产品包装、文案、短视频脚本形成统一的情感锚点。
以上案例并非单一模板,而是展示命名过程中的多样性与灵活性。关键在于对情感锚点的精准把握、对市场情境的敏锐洞察,以及对未来扩展的前瞻设计。我们鼓励读者把这种“草名成长”的方法,应用到自家品牌、产品线乃至社区活动的命名实践中,真正让名字成为市场对话的桥梁。
17一起草名字倡导的是开放、可持续的命名思维:把自然的节律融入传播策略,让名字在不同媒体与渠道之间自如迁移,既有辨识度又有可传播性。如何让这份策略真正落地?通过与我们建立长期协作,你可以将命名当作企业核心资产进行管理和迭代,形成可复制、可扩展的命名体系。
现在就行动起来,把“17一起草名字”作为品牌叙事的起点,让绿色语言在你的产品与服务中生根发芽。我们也鼓励你与我们共同定义评估指标,如记忆度、情感吻合、传播成本与转化能力,确保每一次投入都带来可量化的增益。若你愿意,欢迎扫描报名下一期工作坊,或访问官网了解更多信息,让名字的成长在你的品牌故事中真正拥有“生长力”。